目前访问量:121829

快讯:为方便阅读,可将“东京亮点”的链接保存在手机桌面上(不占容量)方法是:点右上角>点浏览器>选发送>再选保存桌面>OK了。

笔墨禅心写春秋 (上)
阅读量:121830
作者:李永亮
2019-11-16
笔墨禅心写春秋(上)---访谈著名花鸟画家黄三枝
访谈者: 黄三枝   李永亮

花絮:
认识画家黄三枝,纯属偶然,是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的朋友所介绍的,相互间加上了微信,我感觉东京的涩谷与北京的宋庄似乎并不遥远。今年早春,东宝沙龙在紧急筹划一个援助的公益活动时,远在西双版纳写生的黄三枝闻讯后立即表示,他愿意捐助1000元人民币和一幅画。素未平生,我心里不由涌现一阵感动,于是我开始凝神阅读黄三枝的题为"茶禅一味"的画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炷香,一壶茶,一支笔还有一个石榴,他的笔墨间真的有苍润,有清气和韵味,是那样的空灵,那样的纯粹,那样的禅,令人向而往之。
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为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不知道黄三枝的名字里是否含有“真善美”的意蕴,但我们观赏他的花鸟作品,从他的笔墨里我们能够感受到高古、清逸、洁净以及含蓄;我们能够体会到心灵与外物相交的感发作用,人品和画品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衍生出一种难以言传的“禅”的意境。
读懂黄三枝,可能需要时间… (李永亮)
 

李永亮:各位朋友,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的笔墨禅心写春秋---访谈著名花鸟画家黄三枝”,马上就要开始了。在访谈开始之前,我们欢迎杨永居先生代表东宝沙龙艺术委员会致辞,掌声欢迎!
 
杨永居:早前在收藏家朋友处看到过三枝先生的作品,前不久,他遊艺扶桑,小聚于东京,初次見面巳像故交,他谈艺文气中有创见,使人听之入神。聚会其间,他揮亳弄墨,有法有情,不妄不俗,众人喝彩!翻开他贈我的画冊,細读他的作品,感到他的笔墨有生命、有气息、有情趣、有品格,体现他的人格、精神与修养。后来我了解到他常远离闹市到山里写生,以自然为师,修身问道,艺术思想追慕老庄,生活归于简约淡泊,深研中国传统绘画,吸收八大山人、黃宾虹、吴昌硕等诸家精髄,以生命的体验进行创作,并乐此不倦,这种以绘画为生命而苦苦耕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永亮:谢谢杨老师,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著名花鸟画家黄三枝先生!

李永亮: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委实不易。在华夏的崇山峻岭之间,在江南塞北的盘山公路之上,曾经有一位中年画家和他的伙伴们背着行囊,骑着“建设牌”摩托车,在我们的面前风驰电闪般地驶过。为了向古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他和他的伙伴们历时六个多月,神游九州的名山大川,饱览八荒的奇花异草,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访谈的主人公黄三枝,我们来听听他的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吧。  
 


黄三枝: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曾经说过:画家以古人为师,己为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此番议论与石涛上人: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一脉相承,他们影响并推动了历代很多画家的创造精神,尤其近代的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从零四年在家乡扬州,当时我与另外两位画家(王兴国  叶敏文)商量:是否能以写生的方式,周游全国去寻找自己最能表现的山川风物,通过写生画出自己的笔墨语言,三人一拍即合,热情高涨的给摩托车厂家写信。第一个回信的是建设摩托,通过合作我们才得知,建设、长安都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最早创办的民族企业,比北大、清华还早。一切手续办妥后,我们开始了壮游.出发前,当地政府及画界朋友为我们设壮行酒会,我们每人捐了三幅画,得款18000元送给孤残老人。一路上我们饱揽了大好河山,写生创作,走走停停,凡是走到能入画的地方,总是住上几天,除了写生。有时将游记文章投给几家摩托车杂志,同时配合厂家宣传,各行其事。记得我们乘渡轮到海南,登岸后从五指山绕海南17个县市,走了二十多天,出来的时候是从万泉河。海南的风光十分迷人,在整个周游中,我们在云南,尤其在广西时间较长,我们到了广西的靖西县,这个地方离越南最近,当年中越边境打的最为激烈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山石结构非常丰富。我们写生的时间较长,在这里可以找到古人的笔法,比如传统山水中的解索皴、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以及折带皴等。

通过万里行写生,感受到古人的笔法,笔墨语言和艺术符号,皆是通过对自然的长期观察,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锤炼而形成的。写生不仅带来了快乐,但也与风险同存。一路上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车祸。掉落悬崖的车就有很多,有的地方直接写上:此地死亡185人。几次车险幸免于难,周游下来感觉活着就很美好,很知足。在自然面前,人是很渺小的,在自然中,你会生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因果,因为人生无常。
现在回忆感到十分稚幼,当代画家一年跑几万里,比快递员还辛苦。想当年李可染先生三人行,走到桂林,形成了浑厚、苍朴元气淋漓的李家山水。白雪石先生两次去桂林,完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刘海粟十上黄山,当年青城山,武夷山邀请他皆不去,他说:一个画家能深入一个地方耐得寂寞,长期与熟悉的自然对话,一定能画出自己的语言和风格。                      
 


李永亮:有机会观看三枝作画,是一种享受。行笔用墨看似莫不经心,然而在跃上纸面之后,却神形兼备,这完全得益于他对生活,对自然的细微观察和写真描写。因为胸中藏有山川和世间的万物,在作画时笔墨间便充分地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不仅仅画面上有意境深远,笔墨精妙,也不仅仅有着纯朴天真的意趣,同时还富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时代气息。有位中国画的老先生说,中国画的笔墨讲究内在的美,在这一方面,黄先生一定有许多的体会和见地吧
 
黄三枝:永亮先生过奖了,作为一个普通画家,几十年的笔墨实践,养成了讲究并惜墨如金的习惯,真正的艺术要讲究,不能将就,我们在赞叹古人的优秀作品,总是说笔精墨妙!他们都是在平时养成的好习惯。我有一个认识:你今天养成好习惯,明天好习惯就养你。关于时代气息,民族意识就是传承与创造。纵观古往今来,凡是有大成就者,无不站在巨人肩上,传统是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代大家,他们一生坚持传统,时时重温经典,逐渐达到了自己的理想境界,陆俨少先生一幅临三年,时时揣摩,逹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黄宾虹先生说:屡变者面貌,不变者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传统和画风。所谓时代气息便是形式语言的建立。中国画千余年来围绕形式,早在六二年吴冠中先生就提出了形式美,黄宾虹先生倡导内美,内美不仅是笔墨美,也是内在的美,内心的美,他们都在强调时代气息。形式语言的树立是一个重量级画家的标志。我们看潘天寿的作品,潘天寿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建立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强烈的形式语言,以及深厚的学养。他常讲:守常达变。只有传承与创造才是好画家。我以为只有对中国美术史做贡献的画家,才是真正的好画家。
 


李永亮: 以花鸟画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三枝,在我们今天的画坛上差不多已经成为花鸟画中格调高雅的代名词了。从师从中国画名人吴为山教授,到师法自然借鉴传统,他走过了一条崎岖而又执着的道路。三枝曾经参加过扬州一个地区的美术展览会,带着朋友去观看,结果走了三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作品,原来落选了;他也曾经在北京的一位朋友的朋友的画廊里委托售画,一个星期后还是他的朋友悄悄的垫付了画廊的费用。三枝说。我在波折中成熟,每一次挫折都让我向艺术的真善美,走近了一步。我们很想知道黄先生追求的艺术目标是什么?
 


黄三枝:我认为中国画能做到:清、厚、奇、古。四个字乃为大家,画面要有清气,即格调和品味。要厚重,浑朴,苍茫、大气,有过人的构图(构成是舶来品)即形式语言。古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夫。大家经常看到有的作品有气息,也不俗,但没气象!缺少厚度。这是我对师法自然与借鉴传统的一点认识。参加扬州展览一事,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扬州举办一次书画展,开展前一天,我约了三两个好友去看展。我们兴致匆匆的到了展览现场,转了几圈也没看到我的作品,随行的朋友也相当有修养,也没问为啥没有我的作品,但我自己却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换位思考,当时换任何人都会羞愧难当。当时扬州的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你画的格调高,太简了这是主要原因。一想起来,就感觉自己画的还不好,要倍加努力,居安思危!当时就发愿要做一流的好画家,必须要有超一流的线条意识和笔墨能力!艺术不要向前,一定要向高处发展,到了高处就一览众山小。
    
                     
李永亮: 有人说“画不师古,未有成功者”。 三枝是一位聪明的人,是一位能够从先贤那里吸取营养的人。面对狂妄姿肆的徐谓,冷俊奇倔的八大,清新润泽的任颐,浑厚老辣的吴昌硕,以及质朴豪放的白石,他都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学习借鉴。师古而不泥古,尽取前人的精华为己用,他为此,曾经在自己的一幅作品里写下了“恨青藤不见我”的题画语,这句话道出了他想用自己的笔墨来与前人对话的渴望。我们还是来请黄先生介绍一下,如何来理解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精神境界?
 

黄三枝:这个提问非常好!画不师古,未有成功者,此乃黄宾虹先生所言,我们经常听到有的人画的象野孤禅,就是说,画里没有传统,或者说是对传统深入不够,很浮浅,有的人在学院读书时期临了很多古人作品,画虽没个性有古意,离开学校以后,便进入了自由创作阶段,脱离了传统,开始重复自己!传统几千年,我们个人才多少年?重复自己就等于慢性自杀。因为自己的笔墨不高级,不耐看!现在学校只能培养技法,培养不了灵感。如何学习传统又超越传统,这是个大题目,传统分几个阶段,比如晋唐为一个板块、宋元一个版块、明清一个板块,民国一个,现代一个,你的切入点在哪里,就决定了你的艺术境界,大部分画家都受到现代人影响,学生学老师的多,等于在替老师怀孕超生。近亲繁殖都是傻瓜。白石老人都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虽然过去临过古人(如同吃饭,二十多年前吃的饭早就没有了)比如山水:学梁树年,花鸟学张书旂都为现代,现代很多画家的作品大体上是千人一面。盖上名字认不出来。古人有一句话很重要:学画需先宗一家,后泛滥诸家。所以先学一家十分重要,过去的古人学一家都学上十年八载,吃透一家,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再学一家,这样一加一大于二。

比如白石老人早年学金冬心,又学八大山人,学的几可乱真。后学青藤,再学吴昌硕。他有一首诗可以明证: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转来。我们再看八大山人学青藤,学了很多年。他在法号传啟时期完全是青藤的翻版,笔法构图非常象。之后又学林良,再结合自然建立了笔精墨妙的艺术语言,前无古今。如同孟子专学孔子,一生研究孔子成为亚圣。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深入一门、一门精进,吃透一家,将经典化为自己的血液。我们现代人什么都学!资询太多,迷惑太多。远离传统等于无源之水!什么都爱,等于什么都不爱,有高原没有高度!
 (未完待续)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