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走进日本大学校园》
---
十四行诗朗诵会和诗歌创作谈侧记
作者 元山里子
龙年上半年最后一天,6月30日,在位于东京中心著名的青山学院大学,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特)亚洲艺术文化协会、中日翻译家协会共同举办了一场为时3个小时的“十四行诗朗诵会与诗歌创作谈”活动。
因为时间关系,我作为特邀评审员,就选择一首十四行诗谈谈微观感受,上次谈过的今天时间有限,就割爱,今天谈谈王子江老师朗诵的这首《 人生计划 》。
听了王子江老师的朗诵,我想说王子江大笔一挥、惊艳日本。今天一发声,再次惊艳东京,又增加了子江传说。
李永亮这首诗给我的印象是理想的灯塔。
全诗运用了现实与梦境交错、主体与客体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梦中的我跨越70、80、90、甚至100岁,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保安、服务员、木工、作家”。而在全诗的进展中,给生活在这个和平的人生百岁生涯的我们,点起了灯塔。立意新颖,朴实高尚,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李永亮仅用一首14行诗,就衡量出一个有趣的灵魂沉甸甸的重量和美好的质量,也鼓舞了人生百年的我们这一代。
期待李永亮的14行诗能够走出去,为华语世界刮起14行诗旋风。
另外,金蔚的诗《我们的所爱在小满》给我的印象——金蔚就是一位本色诗人。
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独特的性格,就是它与生俱来属于很个人的艺术,
金蔚这首诗非常个人的、一种送别友人的感叹,她不直接说愁,不直接说“不舍”却用“爱在小满”这样饱满的、非常具象的诗句把“不舍”藏起来;这种藏起来的叙事又有了特别的审美效果。也体现了金蔚作为女诗人的含蓄而充满爱的性格。
美丽、婉约,读后令人沉浸在诗人对友人的念想中。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女性的善良与温柔,正是诗如其人,本色诗人。
施银的诗《私の休日》,给我的印象,是他的诗歌的音乐性。
另外之前读了施银两本诗集,印象施银是视诗为生命的诗人。
施银诗的语言具有音乐性,诗的立意层层递进、呈现出音乐的节奏感,音乐的美。
新冠时期,自肃的日子里,施银透过一扇小窗,放眼可见的天空、云朵、空气皆成为诗人憧憬的被写体,用了五个“吸いたい”层层递进、富有音乐的节奏感,音乐的美。
之前读了施银两本诗集,印象施银是视诗为生命的诗人,从小学生开始对一个与自己不同时代的诗人的持续专注,这非常罕见。因为他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我引用一句施银的《万物有灵集》最后一页、最后一句:
【这世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世外,一个在文字里】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