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访问量:124791

快讯:为方便阅读,可将“东京亮点”的链接保存在手机桌面上(不占容量)方法是:点右上角>点浏览器>选发送>再选保存桌面>OK了。

《 趣谈日本的便当 》
阅读量:124792
作者:叶霖
2019-02-14

《趣谈日本的便当》
        ---日本的便当文化和家庭花式便当里的食育×知育和美育 
 
日本的便当文化与中国渊源深长。日语的“弁当”读音近似中文的“便当”,其实这个有着“方便”意义的名称,是来源于南宋时期的俗语,日本室町时代(1336年 – 1573年)曾有将食物放入竹编的食盒习惯,而中国古时则有大型的“如意篮”的传统,取其“便利,方便”之意,称为“便当”。“便当”最初传入日本时,使用了谐音的“便道”“辨道”对应汉字,逐渐演化成今日的“弁当”,并以“BENTO”这个单词走入欧美的生活字典。日本便当文化的繁衍进化与他们的凉着吃也美味的米饭有很大的关系。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 – 1603年),正月的节日料理用 套盒作为 容器,因此有织田信长是第一位吃便当的人的传说。到了江户时代(1603年 – 1868年),便当走向了民间,“赏花便当”“观剧便当“”野良便当“”夜勤便当“及用竹叶包裹的”旅行便当“开始盛行。
  虽然日本如今外餐快餐和便利店能提供多样的午餐条件,但是从学生到成人带便当的人依旧不在少数,特别是妻子为了丈夫做的“爱妻便当”,母亲(或父亲)为孩子做的”爱心便当“,这种带着家庭味道的便当是做与吃的人的交流方式,是一种“爱的味道”。
 


  下面与大家介绍一下“花式便当”
  当初在我们中国被称为“爱心便当”“卡通便当”的花式便当,起源于日本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她为了与进入青春反抗期不与自己说话的孩子进行交流,想出了这种把形象做成便当给孩子带餐引发交流话题的方式,很快这种花式便当就形成风潮,并逐渐成为便当文化中的一种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现在这种便当日益进化,出现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分野,比如用紫菜剪出每天给孩子的赠言,或者还有妻子每天将便当做成谜语,丈夫吃过便当,便通过手机与妻子确认谜底,这一切都给午餐时间增加了无限的乐趣。 每个做便当的母亲和妻子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与家人的交流。
 
  便当就像海滩沙画,难以保留原创。带餐的便当,被美美地吃掉了,这个便当的“形”的存在就消失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与便当关联的两个最奢侈的人,那就是做便当的人和吃便当的人。只有做便当的人,才能体验这制作过程的喜悦,只有吃这便当的人,才能把这份爱“吃”到肚子里。这也是做便当和吃便当的人的特权吧。


我从孩子3岁起开始为他们做便当,至今已经有十年了,现在他们每天都要带着便当去上学。在制作便当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色香味,还要考虑到营养,造型,吃起来是否方便,同时更要考虑到孩子当天的身体状况。我喜欢用便当来与他们交流彼此的故事,他们喜欢的绘本,他们喜爱的动漫,和每个时期的兴趣都记录在做给他们的便当里。从幼稚园到中学,孩子们常会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便当的故事,幼儿园时,小朋友们中午吃饭都要坐到他们身旁一起吃一起聊着当天便当的话题,到了小学高年级,每次便当的花式内容,都是根据同学的期待来要求妈妈做的。孩子不仅与我探讨便当的主题和菜式,还跟我一起动手做便当做甜品,我也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与他们一起研究如何利用食材本身天然色彩来造型,在幼儿园、学校里孩子们打开便当盒盖。。吃着妈妈用心烹制的家庭的味道,可以给孩子带来一种熟悉、安心、满足、幸福的感受,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的欢声笑语中,度过的每一个午餐的时光,都会成为孩子们人生里无可替代的养分。所以说,方寸之间的便当,是爱心的的载体,是关切与陪伴,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不仅对食材营养有了了解,更学会了色彩搭配和造型方式,克服了偏食,对他们的美术作品创造也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们总有一天长硬翅膀远走高飞,所以现在我想好好珍惜为他们做每天的便当的这个时间。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