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日本铁道(1)
前几天船桥市西部图书馆二层展出着日本(主要是千叶县)的铁道发展史的写真,那些照片出自白土贞夫、早期一位铁路研究家之手。黑白照片上的物景上的年代感使我忍不住停下脚步。据我所知,在日本有很多铁道爱好者,在京都和埼玉县的大宫市等地还有铁道博物馆,专门介绍日本及世界各地的铁道知识。但在日本的地区小图书馆里也会经常邂遇这样令人感到惊讶的展览。
我那天禁不住停在那些很有些年代感的照片前端详,然后照例用手机把墙上的这些老照片拍下再说(没有被禁拍时尽量拍的)。本人拍下的照片水平不咋地,但考虑到许多时候是过了这村难遇这店、用日语的说法就是“一期一会”,拍下来的照片过后很可能成为珍贵资料。
不是铁道粉丝,不会像挎着超长镜头在站台的一端对着将要冲进站的火车头狂按快门的摄影爱好者们那样对铁道和列车情有独衷,他们特别迷恋列车,一年到头都会围着各种列车转,出没于各个有特色的铁路线段或车站。
我对一件事有兴趣是因为既往中脑里已储存着对它的一系列印象,这印象一而再地叠加后,便引起了我的兴趣,然后一连几天或几周都沉侵在这里面。但我自知并算不得一个深度思维者,想厚积薄发,但恐怕至多抓住事物一些表皮。即使这样也自我欣然:这过程本身就是循环往复的学习思考过程吧。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是无数次巧合的瞬间的持续。停下脚步端详并拍下照片不一会儿,那天再次停下脚步时却是在几大排高高的书架之间,眼睛恰好就停留在一本文库本小书上、就是那种巴掌大小的尺寸的小书,其实,因为字也缩小了,认真地(不只是浏览)读一本文库书不一定比读通常尺寸的书少花时间的。那本书像知道我正好需要它、以至于我没有做任何检索、甚至没有刻意地抬头寻找大书架端口的分类牌,从浩瀚无垠的书海中它独自浮出水面:2016年出版的“铁道的裹面史”,著者是佐藤充。
图书馆墙上那些照片如果算是日本铁道发展的简史,这本佐藤允撰写的书顾名思义大概是我们更加不太了解的日本铁道发展的背景史料吧。
1993年3月,我第一次踏上这个现代化邻国,首先被震动的就是日本铁道:干净、整洁,即使高峰期拥挤得并不轻,人们也默默地承受着彼此的挤压,没听到看到为拥挤而争吵不休或大打出手的。
市内的普通电车让我吃惊,新干线的车速和车头让我吃惊。而且日本的列车此时不叫列车因已电气化改称电车这件事也叫我吃惊,车厢内外的整洁舒适、乘客们的优雅有序更让我吃惊!
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大学生活四年中,每次放假兴奋地回家和返校时,坐快速列车要花17个小时(慢速时23小时)从首都北京到繁华魔都上海 。那时,在沉闷的车厢里坐上十几个小时,总忍不住有几次打开窗户透空气。白色或接近白色的上装,无一例外地被飞奔的机头飘下来的黑烟墨染,下火车时差不多变成别的颜色。那个年代不轻易扔掉一件衣服,没有洗衣机和强力洗衣粉,只能用人力洗衣搓板揉搓出原来的近似色。
乘车拥挤不堪时情景更如同恶梦,恶言相向、以强凌弱的如家常便饭。挤公交车时也同样,每个上下班都会让人疲惫不堪、精神沮丧。站在车下观望时也会紧张地捏把汗,挤在门口上不去车又不肯撒手退下的乘客时有遇见。
即使到现在,国内高铁飞速发展,车厢内干净整洁,已经不比我们那时候,但还经常听到有人强行占着别人的位子不肯坐到自己的指定位置上,只是为着她喜欢守看窗口的景色,但那行为举止上的落差真真是破坏了车内外的好景色!
八十年代,还有一个手段是飞机,只限长途,但乘飞机当时还是比较不容易的事。毕业后,有一次要出差从北京去成都、对单程38小时的火车之旅实在望而生畏,只好选乘了飞机,原本38小时的火车路程,两个小时就到了。那次是得幸就职于北京机床研究所是国内最大手机械研究所,也免去一次长途的列车颠簸中的种种烦恼。
在日本错过高峰期,坐车的人们大多看起来就更优雅了,当然没有人向窗外扔瓜子皮,而且人们穿着整洁漂亮的衣服,捧着包着或革、或布、或纸各式精致书皮的文库本小书,舒适地坐在包着绒布面的软硬适中的座椅的普通电车里,仿佛坐电车这件事不只是乘坐交通工具,也是可以变为时尚享受。
其实这几年时常传来专为享受旅行的列车运行报道。在一些闲置的或特定的旅游线路上,车厢改为纯和式房间样式或高级洋式空间。人们在行走的列车上举着日本酒或香槟,如同坐在高级饭店一样欣赏闪现变化的沿途风景。据说这样的列车从一出现就人气爆棚。
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铁路发展标志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先行发展起来的欧美及日本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不是走了向外掠夺的帝国主义道路,铁路是它们向外运输军事力量、向内运回殖民地国家财富的主要手段。图书馆展览的这些照片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些照片记录可以看到日本铁路的早期发展是与向外扩张的军事行动直接挂钩的。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